好咖啡,真的没有那么贵
4月1日-4日,4天时间,这里汇集全国八成咖啡人,常年只在朋友圈神交的网友终于露真容,被网友戏称为“大型网友见面会”一点也不夸张。
顶尖的咖啡设备,优秀的咖啡师,优质的咖啡豆等在这里应有尽有,只怕你逛不完。
各大咖啡赛事也在此举行,比赛现场人头涌动,吸引众多咖啡迷驻足围观,赛事包括:
2019世界咖啡师大赛/2019世界拉花艺术大赛/2019世界咖啡烘焙大赛/2019世界咖啡杯测大赛。各路神仙在线切磋,精彩十分。
不好意思在这你看不到更多展会的信息了,来说说展会外的咖啡。
于内
本哥总说,经常到外面看一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看见别人做的好的地方应该高兴,因又能学到新的东西。
做好一件事,固步自封是不行的,多见世面是必须的。
回程的时候聊到差距,如本哥所说,九帕与上海咖啡馆的区别或者说是差距主要在「人」,包含做咖啡的人,喝咖啡的人。
信息化时代,只要想学习,最新资讯我们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即使在三四线城市),已然不存在以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关于设备,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但是“人”,每个人的情绪/思维/潜力/能力等都是我们无法把控的,于是差距逐渐拉开。
|做咖啡的人
人需要知道要做什么,有了清晰明确的意识,便不会给人慌乱迷茫或懒散的印象。所以咖啡师本人对咖啡理解是什么,对咖啡的学习热情,对操作流程的熟练程度,以及对于本职工作的认同感。唯有认同,才会用心。兴趣之上,事半功倍。
|喝咖啡的人
除去历史因素。在上海,“淘汰制”的现状,高效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多数人喝咖啡是刚需,刚需会演化为习惯。
泉州,八百万人口,喝咖啡的人不到八千。且一部分并非刚需,仅是需要一个可以坐下休憩的地方。
泉州茶文化历史悠久是一个原因,更大的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大部分人都还不了解这一“新鲜”事物。
直到今天,约着去喝一杯咖啡,在一些人眼中多少尚存装X之嫌。怪他们吗?当然不。是大环境下咖啡基础信息普及率极低。对于他们来说咖啡就是“苦”“提神”“失眠”的代名词,长时期遗留下的偏见短时间内无法消解。
除此外,头条上:你为什么不喝咖啡?发出后,有网友留言如上图,可以说这算一个普遍的认知。这些高价咖啡做为帮凶将人们对咖啡本微弱的求知欲狠狠挡在了门外。
好咖啡,真的没有那么贵。
于外
从有记载记录开始,公元6世纪(我们还在南北朝时期,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时代),咖啡起源地埃塞俄比亚的盖拉族就已经开始消耗咖啡。从最开始嚼食咖啡果—开水泡煮咖啡果—意外烘烤咖啡豆等一系列的演变之后才有现在众多的咖啡形式。
这其中就包括现今习以为谈的咖啡演变三大浪潮。可精简为以下:
第一波浪潮:二战时期,速溶咖啡作为提神产品被军队列为生活用品,战争结束后人们也离不开咖啡。第二波浪潮:以现今仍流行的星巴克与Costa为例,新鲜深烘焙咖啡豆突出重围。第三波浪潮:精品咖啡蓬勃兴起,精品咖啡讲究咖啡的地域之味,即单一产地单一品种的咖啡。
这里也可粗暴的理解为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沉淀,作为生活必需品,“咖啡”慢慢演变成今天模样。在欧美一些国度,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没有咖啡了,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巨变。
而中国,有记载以来,到1836年前后(清朝中期)才出现第一家咖啡馆,由一位丹麦人开设于广州,而彼时官府严禁百姓沾染任何洋人的生活习惯,所以当时没有国人敢进这间咖啡馆。专为洋人而设,并未对国人产生影响。
《广东通志》记载“有黑酒,番鬼饭后饮之,云此酒可消食也。”
黑酒就是咖啡。
且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上海,最早的咖啡馆出现在19世纪中期的英法日租界,同样都是由外国人经营,国人极少有机会光顾。
直到1999年12月,千禧年前夕,第一家星巴克咖啡在北京开业,才正式揭开了中国咖啡发展的帷幕。
至今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这短短二十年的时间解锁一千多年咖啡历史的发展。负荷过重,过于匆忙。
——
有句话这样说的
“三年入行,五年懂行,十年称王,宁愿五年做一件事,也不要一年做五件事。”
过两个月,九帕五周年,庆幸的是始终坚持的初心:咖啡·可以如此亲近 未曾偏离。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简单,纵使是喜欢的事一直做也会有疲倦的一天,怎么办呢?把喜欢的事做成一件了不起的事大概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平价好咖啡倡导者,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