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文 | 大陆咖啡文化 台湾是重要推手

作者:笔记咖啡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57


  “小资情调”是对这些咖啡馆最贴切的形容之一,整体而言,上海咖啡馆“不怕贵只怕没特色”。在上海拥有一家咖啡馆的台湾摄影师吴秉泽观察,上海客人喜欢探店、喜欢尝鲜,以去过几家咖啡馆为乐,老板相对而言比较有必须提供新产品或服务的压力。

  在上海专业咖啡圈颇知名的“月球咖啡”老板王晓枫告诉记者,在这个圈子几年下来,知道台湾有很好的生豆来源,也觉得台湾的咖啡产业成熟度高,将来如果到台湾,想看看此地精品咖啡馆的经营,也跟这边的烘焙师交流。

  创业前,王晓枫是上海咖啡馆“质馆”的咖啡师,和几个同行说起当年接受“质馆”咖啡长、台湾人黄俊豪不藏私的调教,津津乐道,十分怀念。

  “质馆”创办人郑松茂来自台湾,曾是意识形态广告公司的董事长,1980年代以司迪麦口香糖广告“猫在钢琴上昏倒了”的创意受到热议,至今仍是经典之作。2011年郑松茂在上海开设“质馆”,创立“咖啡长”职务,历年培养出的咖啡师在上海及周边城市已经各自独当一面。

  咖啡师不只是工作 还给人尊严和自信

  在许多大陆咖啡师口中,担任世界杯多项咖啡比赛主审的胡元正、有“咖啡拉花王子”之称的林东源,以及曾任“质馆”第一任咖啡长的黄俊豪,都是相当厉害也值得尊敬的台湾专业咖啡职人。

  他们在中国大陆拥有自己的咖啡馆、咖啡公司或是负责咖啡培训机构,并透过专业的巡回讲座,不断传播自己的影响力。

  台湾人在中国大陆的咖啡事业版图很广。早在1997年,上岛咖啡进入中国大陆,引进了“咖啡加西餐”的经营模式。除了咖啡馆,台商还有开烘豆工厂、做生豆进口。2003年进入中国大陆的“王力咖啡”除了卖设备及进口精品咖啡豆,还提供辅导开店的服务。

  台湾人对大陆咖啡界的影响,除了是引进“如何冲煮一杯好咖啡”,更在于人才的培养和生活方式的传播。

  郑松茂说,很多来做咖啡师的年轻人学历不高,但是透过培训,他们可以用专业服务企业老板等级的客人,甚至介绍他们该喝什么样的咖啡,“咖啡师不只是一个工作,还让他们有尊严和自信”。

  中国大陆的咖啡师待遇仍然偏低,“质馆”因此更新制度,将咖啡师设为3级制,薪资分别为人民币4,800元、5,800元和8,800元,鼓励员工透过培训和考试升级,不过,目前还没有人达到最高等级。

  从1980年代算起,中国大陆改革开放30余年,“喝咖啡”这种西方的玩意儿,虽然不是这段时间才引进,但要商业化、有规模的发展,的确是改革开放后的事。


  她说,这三年精品咖啡进入中国大陆的浪潮汹涌,主要原因是与咖啡相关的各项世界咖啡大赛已经覆盖了20多个城市。比赛除了带动产业发展,也能证明“中国的咖啡是好喝的”。

  所谓精品咖啡,狭义指的是由国际咖啡品质鉴定学会(CQI)评分获得80分以上的咖啡豆,广义则还包含对烘豆、冲煮手艺、服务等方面的要求。不过,不少业界人士批评,“精品咖啡”在中国大陆常沦为形容词,而非有严谨定义的名词。

  高房价扼杀开店梦 咖啡馆开关频繁

  范蕾说,目前大陆城市咖啡消费者,主要是经济能力中等的白领,“对生活有小小的要求”,想要多元化的生活品味,而这样的人正在不断增加中。

  不过,高涨的房租已经成为上海等大城市咖啡馆的梦魇。范蕾写“中国独立咖啡馆地图”两年下来,已有些咖啡馆关门,原因是房东收回房子。

  “质馆”位在市区一家3坪左右的小分店,月租就将近人民币5万元(约新台币22.5万元)。

  高房租之外,取得合法经营执照也是许多怀抱咖啡梦的大陆年轻人的痛。尽管台湾也对开店经营的资格设下规定,但事情在中国大陆就是比较复杂。

  当台湾的咖啡职人谈著开店的理想、评估是否能有经营效益时,陆方的受访者总会加上“要看政府支不支持这个产业”的忧虑,毕竟,去年上海永康路一排酒吧在政府的强力执法下,说拆就拆。

  他们说,消防等法规太严,很多现成的房舍并不符合经营规定,上海大马路边合法店面价格又暴涨,有些独立咖啡馆其实没有经营执照,左邻右舍也都明白这种情况,这时候,和这些邻居“建立好关系”就变得非常重要。然而,对于单纯只想做出好咖啡、和客人分享互动的业者来说,这其实都是看不见的压力。

  “去咖啡馆”台湾是习惯 大陆是时尚

  曾是台湾首届咖啡冠军的林东源,入行已超过20年。他说,一开始对自己的技术或品味还有点怀疑,毕竟咖啡是欧美久远的传统,他们可能更权威。

  但是跑遍五大洲后,他发现,“台湾的咖啡技术在全世界是前面的”,只是喝咖啡不像在欧美已经生活化,饮用量不高的结果,他认为从事台湾咖啡产业的人相对比较辛苦。

  台湾在咖啡技术上的优异表现,不只影响中国大陆,还包括东南亚国家。

  从比例上来说,台湾懂得品评的“内行”消费者或许较多,不过,从消费来说,上海顾客则展现了相当的实力。郑松茂以自己的咖啡店为例,以销售杯数来看,3成是精品咖啡,7成是传统义式咖啡。

  据媒体报道,中国大陆每年人均咖啡消费量只有4杯,“北上广”的每年人均销量是20杯,相较之下,台湾是100杯,日本是343杯,美国是412杯。尽管高租金的阴影仍在,但中国大陆整体的咖啡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有潜力成为全球最大的咖啡市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