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奶咖 咖啡与奶的故事

作者:笔记咖啡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34

  ​

  梳理结论前,需要进来的看客老爷们先了解以下三个概念。

  乳化——这是个运用于espresso很老的概念,但仅给出了一个乳化的结果,实则是高压萃取出油脂以及部分脂溶性、非水溶性的物质,被咖啡中的蛋白质及其他一些奇怪的东西起到表面剂的作用,使得这些脂类悬浮于咖啡液体中,以及和气体混合形成CREMA。

  表面剂——或者叫表面活性剂,只需要理解它能让两种不相溶的液体混合就够了。比如水和油,常态下是分层的,加入表面剂,就会变成油水混合液,牛奶就是天然的表面剂应用产物,乳脂被酪蛋白钙盐包裹,悬浮在牛奶液体中,形成乳浊液。

  “肥”味——除酸、甜、苦、咸、鲜外,确认的第六基础味,可以用腻、油香、刺激性作部分表述,联想一下五花肉、煎牛排、红花籽油、脂肪粒等。

  题外话。

  而后,牛奶在打发过程中,由于温度和运动的变化,发生蛋白质溶液的物理变性(含有蛋白质的溶液就是蛋白质溶液。。。所有动物乳、植物乳、各种蛋等等),这种变性是不可逆的,比如鸡蛋煮成蛋花儿就变不回去、奶泡发起来后也就无法还原成原来的乳浊液、牛奶加热后被破坏的酪蛋白结构释放出脂肪,即使降温,这些脂肪也回不去蛋白质的怀抱了,静置后就有了“奶皮”。

  在变性过程中,蛋白质结构破坏、气体进入、和摆脱蛋白质纠缠的游离脂肪、以及蛋白质(表面剂)混合,形成牛奶泡沫。

  那一定有人会质疑为何不直接加牛奶,非要打发?上两段落已陈述,不加热或运动,就无法造成变性,也就无法释放游离脂肪,“肥”味便不易呈现。

  再到更实际些的应用,在选择牛奶时,乳脂的确是影响口感及味觉的重要指标,而蛋白质比例则关乎到牛奶打发的质量、以及和Espresso混合后表面剂能起到影响的程度,这也是为什么咖啡师会遇到购买多个品牌、同乳脂比例的牛奶,但有些打发完后很快出现粗泡。旧时代的说辞以及现在大部分培训教程对于奶泡打发,仅叙述了脂肪比例的影响,却忽略了表面剂(蛋白质)在形成牛奶泡沫时的核心作用。

  ​

  梳理与推导为小澳一己之见、半路出家的个人理解,相关概念的阐述也经过小澳校对并简化,若有错误及纰漏,以上资料及相关作者无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