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 探究10款精品咖啡豆的特点
今天给大家介绍几款咖啡豆的特点,因为品种实在太多,难以一一介绍,所以只挑了一些名气比较大的来说一说。
特点:产于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有比较高的醇厚度,单品里苦味较明显,酸度偏低,一般烘焙度较深。
分级:品质按照瑕疵豆的品质从Grade1(G1)到Grade6(G6)分为7级,G1为最优。特别要提一下黄金曼特宁,和通常的理解不同,黄曼并不是一种分级标准,而是PWN公司挑选出颗粒饱满、尺寸较大的豆子,命名为黄金曼特宁,并注册商标。
黄金曼特宁▲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只有PWN公司出产的豆子才能叫做黄金曼特宁,其他即使是相同甚至更好品质的豆子都不能称为黄金曼特宁。
特点:产于埃塞俄比亚的西达摩产区,提到耶加雪菲,通常的描述是“强烈花香,微妙果酸,柔和的佛手柑和柠檬风味”,气味上确实可以闻到些许花香和果香,但口感上偏酸,对于不习惯的人来说可能不太好接受。不过如果喜欢这种酸味,耶加雪菲就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选择,这种咖啡的层次感还是挺不错的。另外通过增加水温和延长焖蒸时间也可以降低酸度。
分级:耶加雪菲的分级制度有-·点混乱,最早按照处理方法根据SCAA分为水洗:G1、G2,日晒:G1,G3,G4,G5(没有G2),同样数目越小等级越高。但貌似从前几年开始,埃塞俄比亚官方制定了另一套分级,所有出口的咖啡豆不记名集中到埃塞俄比亚商品交易所(ECX),由官方统一杯测分级。
精品豆分为A、B两组,每组再分1、2级。A组是耶加雪菲,也就是说高品质的耶加雪菲豆子就是A1级。这种不记名的方式就使得我们很难追溯具体农场庄园了。现在国内的卖家有的还在采用老的G1、G2级分类标准,有的则采用新的A1、A2体系。
特点:恐怕国内最负盛名的咖啡就是蓝山咖啡了吧,一直以“最贵最好”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蓝山咖啡产自牙买加首都金斯顿附近的蓝山上,因为本身产量不大,又被日本垄断,所以流到别国的数量很少,这也造就了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早年因为渠道问题,中国很少有正宗的蓝山咖啡,只有“蓝山风味咖啡”。不过现在国内倒是也能买到正宗的蓝山了,比较常见的有三个品牌:美必斯(M.B.C.F)、柯纳斯黛尔和瓦伦福。
要说蓝山咖啡最大的特点就是各种味道的均衡,但喜欢的人喜欢的是这种均衡,不喜欢的人却把这种均衡视为乏味,认为蓝山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在牙买加的朋友曾给我捎过来一袋蓝山,尝试之后味道也确实是好,但总体来说却和它的售价不太相称。
分级:蓝山的分级,从高到低分为蓝山No.1、No.2、No.3和蓝山混合。以及比较特殊的蓝山圆豆(PB)。这里解释一下圆豆,通常一颗咖啡果里有两颗种子,就是我们常见的咖啡豆一面弧一面平,圆豆就是咖啡果里只有一颗种子,整体呈椭圆形。
圆豆在咖啡树所结的果子中所占比例很小。至于圆豆好坏,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圆豆属于变异,所以不如正常豆子;还有人认为一颗圆豆吸收了两颗正常豆子的营养,所以更好。一般情况圆豆是不单独挑拣出来的,但蓝山咖啡、肯尼亚咖啡会把圆豆挑出来,貌似在日本市场圆豆比较受欢迎。
除了蓝山咖啡,牙买加其他产区的咖啡等级也按从高到低分为:高山咖啡、牙买加优质和牙买加精选。
特点:有一种说法是蓝山是咖啡之王,KONA是咖啡之后。但相对蓝山,KONA在国内明显不够知名,也没有统一译名,而且以前爆出过造假丑闻,国内也不是很好买到。
由于岛屿地形加上火山土壤,夏威夷的咖啡具有非常特殊的口感,不会太强烈,不会过酸且有香醇的口感,带有愉悦的葡萄酒香与酸。
特点:提到咖啡不得不提到巴西,因为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产国,总产量世界第一。它出产的咖啡口味温和,微酸、微苦,没有大的缺憾,也没有特别出众的优点,比较中庸,所以出的精品咖啡不多,主要是作为拼配豆使用。
特点:上面说了产量第一的巴西,也要说一下产量第二位的哥伦比亚咖啡。虽然其产量不及巴西,但咖啡豆的整体品质更高。哥伦比亚咖啡给人的最大感受应该是柔滑,这种咖啡醇度中等,酸度低、口味偏甜,带一些坚果风味,适合中度或深度烘焙,单喝、拼配都不错。
特点:口感上也是带有很明显的水果香和果酸,但它的酸味和耶加雪菲明亮的酸相比不太好形容,或者可以说是更粗犷一些?
分级:
肯尼亚AA也是国内常被提到的一种咖啡,但其实AA是肯尼亚咖啡的一个分级,在它之上还有AA++、AA+级,之下是AB级,另外还有PB级圆豆。但国内目前很将肯尼亚咖啡统称为肯尼亚AA。
特点:
安提瓜咖啡产于安提瓜岛,因为是种植在火山腹地的山坡上,豆子中会含有氮元素,烘焙后会有炭烧味、或烟熏味,但这种风味的表达和烘焙深度也有有很大关系,像中烘的话就很难表现出来。
特点:
哥斯达黎加也是很著名的咖啡产区,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塔拉苏产区。因为当地政府的管控比较严格,所以生豆质量不错,瑕疵豆少。味道上因为也是种植在高海拔的关系,也具有较强的酸味,且因山区温度较低咖啡树生长较慢,带有较复杂而不单调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