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式快餐到宜家代工厂 中国企业上演“屌丝逆袭”
在过去三十多年中,有许多全球知名跨国巨头来到中国市场。在华“淘金”的同时,这些当仁不让的老大们也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了本土企业的老师,不仅带来了知识、技术,还有丰富成熟的管理经验和理念。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彼时只能充当追随者的本土企业,随着信息的丰富、视野的扩大、技术的熟练及本土消费市场进一步成熟,其角色也开始转变。2012年,一些原本处在产业链末端的中国企业闹起了“革命”:一边厢,全球最大连锁家居用品零售商宜家(IKEA)在华代工厂因不满被压榨利润而集体倒戈;另一边厢,云南咖啡农则因雀巢、星巴克等国际咖啡巨头给出的咖啡豆收购价一跌再跌,也欲自立门户夺取市场定价权。再放眼被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巨头盘踞多时的快餐市场,也早已有真功夫、永和豆浆、大娘水饺等中式快餐与之分庭抗礼。
事实上,2011年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新全球挑战者》报告显示,在全球100家最有可能挑战老牌跨国公司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中,中国企业占到了33席,数量位居第一。可以想见,这场由本土企业向洋老师们掀起的“屌丝逆袭”风潮,只是刚刚开始。
宜家中国代工厂集体倒戈
黑龙江省耐力木业集团,前宜家百叶窗帘的供应商;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厚成木业有限公司,前宜家阶梯凳供应商;伊春友好华丽木业,前宜家拉伸餐桌供应商……2012年,这些曾经依赖给宜家代工而迅速壮大起来的工厂,抱团高调宣布将以“叛将”的身份向宜家发起挑战,推出“翻版宜家”嘉宜美家居连锁商超。
反抗始于利润被压榨
按耐力集团董事局主席、前宜家供应商联盟会长曹跃伟的说法,选择叛逃主要因为长期受到“成本杀手”宜家的压榨。
事实上,代工的合作方式在最初的确是双赢。代工厂不仅业务量猛增,在宜家的严格监控下,工厂的技术和品控也有所发展。但去年以来,由于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人民币对内贬值以及原材料成本上升等因素,代工厂的微薄利润很快被侵蚀掉,而来自宜家方面的降价压力却没变。
以耐力木业为例,从1997年到2011年的近15年间,宜家对耐力木业其中一款的窗帘采购价从每平方米10美元降到了8美元,原料仅在2010年就上涨了四成。不少有同样遭遇的代工厂们自发组成宜家供应商联盟,与宜家沟通,希望能将采购价提高5%,但始终未获同意。
采购价提不上去,做了也没利润。在2011年年初,曹跃伟一怒之下结束与宜家长达16年的合作。
从复制到开拓电商平台
嘉宜美成立的初衷是复制宜家。“由于我们自己就是代工厂出身,对成本非常了解,所以每款价格都比宜家略低。”一位嘉宜美的相关负责人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但这一方向目前已有所调整。去年“双十一”期间,电商疯狂促销让原本消费疲软的家居市场大放异彩,在六家销售额一天内过亿的企业中就有一家是家具企业。这也让嘉宜美开始思考从单纯的复制宜家,转向线上线下业务双结合。
“我们正和天猫谈线上合作。”嘉宜美一位负责人透露,未来一年内将在全国开200到300家体验店,约有500平方米作为产品展示,销售可以在线上完成。借助曾经宜家“叛将”的名声,嘉宜美的品牌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但已和原有的宜家模式相去甚远。
宜家模式真能简单复制?
面对嘉宜美发起的挑战,去年10月宜家中国区零售总裁吉丽安曾向媒体如此表述自己对其“复制宜家”的看法:“当我们看到整个商场甚至产品系列都在试图拷贝宜家时,心里面还是有点高兴的,这说明我们做得不错。”
但宜家模式真的那么简单就能复制吗?事实上,早在嘉宜美之前,已有不少家居卖场在模仿宜家,如昆明的“十一家具”、广州的百世家居等。单从产品构成、卖场布局甚至外观,看起来都像足宜家。但《深圳家具》特约评论员蒋健认为,“学习宜家模式,不在于看上去和宜家有多么相似,真正精髓是对消费者家居购物心理的研究,对上下游产业链运营的把控,以及产品服务系统的建设”。
一句话,宜家始终知道消费者是谁,需要什么,能承受什么样的价格,但这些经验并非仅靠多年简单代工就能学习到的。“国内家居厂商与卖场的思维还停留在"地主模式"为主,这决定他们虽然关心渠道,但并不关心消费者需求什么。而脱离消费者价值的商业模式必将面临严峻挑战。”蒋健说。
云南咖啡自立门户欲夺定价权
从5年前的39万亩到2012年的130万亩,飞速扩张的云南咖啡种植业在去年遭遇市场寒流。先是在去年年初,国际巨头雀巢宣布停止收购后引发咖农恐慌抛售的“滞销风波”。去年年底,咖啡豆收购价跌至5年来新低,逼近种植成本线。羊城晚报记者连日来在云南调查发现,在诸多挑战之下,云南咖啡正在酝酿一场逆袭风暴。
收购价跌近成本线咖农观望
目前,原豆种植占国内行业的98%以上份额的云南省正迎来咖啡采收季。但咖农们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云南咖啡欲逆袭争夺定价权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雀巢的定价是参照最新的纽约咖啡期货价格,并下调几美分来制定,分散的咖农没有话语权。
“价格参照纽约咖啡交易所,只是普通咖啡豆的价格,对我们非常不公平。”普洱市副市长彭远国日前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普洱市目前正致力于打造本土咖啡品牌,计划扶持一批有定价权的大型企业,形成全产业链。并计划制定产业技术规程和标准,申请原产地保护,力求夺回国际定价权。
当地最大的咖企后谷咖啡曾是雀巢在中国最大的原料供应商,近年来开始自立门户,走深加工、产业链化之路全力打造自主品牌。董事长熊相入表示,如果国际买家的收购价跌破成本价,将启动保护价收储,帮助咖农渡过难关。
咖啡巨头改变策略应对
面对本土合作者的挑战,有“洋老师”已开始改变原来简单的采购策略,加强与本土企业合作。星巴克向记者透露,该公司在三年前引进了四个咖啡新品种进行适应性试验,在五年试验期满后,将会大规模种植这四种咖啡品种,届时其全球首个咖啡种植基地将落户云南,其设在普洱的亚洲首个咖啡种植者支持中心已在近日投入运营。
中式快餐与洋快餐分庭抗礼
本土企业向洋巨头发起的逆袭在快餐业似乎来得更早些。尽管当下国内快餐市场仍是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巨头的天下,但不难发现,近年来中式快餐早已从原来山寨式模仿的“土学生”,摇身变成了挑战者,而且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事实上,近年来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不乏洋快餐的身影,也使得一些消费者开始投入中式快餐的阵营。
从山寨模仿到正面挑战
随着麦当劳、肯德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其在俘虏了国人的胃口时,也引发了众多追随者。各种类似的“肯特基”、“肯德香”、“麦当当”等有山寨之嫌的小店也如春笋般遍地开花。
不过,也有不甘心山寨式模仿的本土企业开始潜心学习。1997年,在广东起家的真功夫成功自主研发电脑程控蒸汽柜,率先攻克中餐标准化难题。随后,各地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式快餐连锁品牌。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真功夫门店已有超过450家店;“永和豆浆”餐饮门店全国有近500家;西南地区快餐业一哥“乡村基”现已拥有直营连锁餐厅200余家,并于2010年成为首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快餐连锁企业;安徽省最大连锁快餐企业“老乡鸡”已有219家餐厅;1996年4月创建于常州的大娘水饺,如今在南京、上海、北京等上百个城市也开设了连锁店300余家。
洋快餐光环逐渐消散
一直以来,洋快餐吸引大量中国消费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消费者对其品牌影响力之下食品安全的预期。然而,近年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并不乏洋快餐的身影。如近期仍在发酵的“速成鸡”事件,就将肯德基等洋快餐品牌卷入了舆论的漩涡。
而中式快餐却趁机高歌猛进。如安徽省最大的连锁快餐企业“老乡鸡”,据称其由于主打企业自己养殖的土鸡产品,在“速成鸡”事件发生后销售出现明显增幅。据了解,目前在中国的洋快餐品牌由于扩张迅速,其鸡肉原料几乎全是向外采购,完全没有自养的模式。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曾经是“学徒”的中式快餐企业,如今已经可以为“洋老师”提供一些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