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咖啡发展史 台湾咖啡种子什么时候种植 台湾咖啡特点是什么
一九九九年九月廿一日。一场动摇全台的地震,震出了一个尘封已久的产业。
前所未有的大地震,带来想像不到的惨重灾情。从南投集集到古坑华山,满目疮痍的灾区顺着中央山脉蔓延。灾后山区土石松弛,紧接而来的桃芝、纳莉台风更引发土石流,造成恐怖的二度灾害。各地哀鸿遍野,地方政府除抢救抢修外,面对毁灭的家园,如何重建灾后地方产业,是立刻就要面对的沉重命题。
于是,「种植咖啡」的想法被提出来了。
台湾从日据时期即为东亚最大的咖啡豆产地,拥有合适的气候条件、廉宜劳动力与便捷的市场。明治维新造成咖啡风靡日本,日据时期开始,日本人才终于拥有了咖啡生产基地。
在官方与产业合作下,日人在台湾各地丈量并寻找合适的咖啡种植地点,派遣专家学者进行土质、雨量、日照、坡度量测统计,有计划地种植咖啡。举凡台东关山镇电光里、知本、古坑荷苞山、花莲瑞穗舞鹤台地、屏东泰武乡等,皆为日据时期咖啡种植据点,斗六市甚至拥有全亚洲最大的咖啡处理厂,可见盛况于一班。
日据时期结束,国民政府接手拓展咖啡种植,六十年代是台湾咖啡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当年国府以政策补助经济农场,收购附近农户咖啡作物,再行后制加工出口创造外汇,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不知造福多少农户。
然而,不同于日据时期,台湾本身缺乏咖啡内需市场,加上国际观不足、工资提升等因素,如此荣景只维持了非常短暂的时间。咖啡生产逐渐难以获利,不久即失去重视,各产地逐步荒废、改种其他产物,咖啡种植慢慢式微。
因此,面对九二一的灾区复兴,恢复咖啡种植,似乎是摆在眼前的一条明路。
然而,经过三十年的荒废,台湾咖啡早就断了根。原本的农场消失无踪,只有少数野生咖啡树在荒草与丛林间结着零星的殷红果实。虽有成熟市场,却无产业配套,想要立竿见影以咖啡种植振兴地方产业,尚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
路是人走出来的,既有市场,种植作物难不了亚洲水果王国。从古坑咖啡打响第一炮,古坑乡「咖啡脚」聚落农民从荒烟蔓草中找回尘封多年的咖啡树重新种植;随后南投国姓乡跟进,在一片土石流的疮痍山坡地上,种下与槟榔树共生的陌生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