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批次是建立在「让品质更好」的前提下望带动整体一起往上提升
「挑出」微批次的方法
要「挑出」微批次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因为今天的天候情况比较好,特别将本日的咖啡豆和其他隔开,或者是某位农夫施肥的技术比较好,於是把他的生产和其他人的分开处理,等等。也可以是今天特别规定只采取熟成的果子,再用加倍的人工下去挑掉杂质与不良品;甚至可以是一种高风险的尝试,例如决定是否要改种其他风味较好的品种。
微批次并没有一定的方法,而是要透过不断的尝试,众人的合作,才能找到真正优秀的品质。在理想状态下,这样的执着与追求,可以让技术的改良不断持续,甚至带动整体一起往上提升。
坚果、牛奶、巧克力,国家联盟(FNC)是哥国的生产组织,确保获益,尽可能地回到农民的手上
黑莓、花蜜、杏桃、榛果、可可豆,庄园主每日亲自进行风味测试,严守品质
合作出来的好产品
微批次并不是生产者的单打独斗,在国外,有许多规模够大的咖啡业者,或是农业技术的指导组织,正在尝试以微批次等种种方法,协助农民精进生产品质,以及打开市场。微批次既然是建立在「让品质更好」的前提下,就需要懂得风味测试的专业人士,也就是杯测师,来进行把关、评选的工作。至於杯测的分数要多少,才能视为具有微批次的水准,则由各个地方自行订定。
延伸出来的讨论
这样的讨论还可以继续下去:实际上,微批次是否能够成为一种真正让生产者获益,且长久持续的生产模式,一直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要维持高品质,需要经常地、耗费更多的心力投入,背後所需要的人力与物质成本,坦白说,并不是每个地区的生产者都有能力负担的,从这个方向来考虑,微批次并不是每个产区都能适用的方法。
而当大家都想种出好咖啡,都想要获选进微批次的时候,技术与资讯的落差,却让许多农家不太了解怎样种出好咖啡,或者怎样让自己每年都能种出好咖啡。因此,如何让微批次不只是一次「偶然的幸运」,而是让良好的技术能在产区当地扎根,推展出去,是当前许多人正在努力的课题。
从别的层面来考虑,许多合作社之所以要将不同社员的咖啡豆混在一起卖,正是为了要维持对外议价时的公平,避免有人卖得好,有人卖得差,因此争吵。毕竟,对生产组织而言,向心力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再说,微批次的产量通常都不会太大,因此,尽管价格比较好,却比较难成为支撑获利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