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需要怎样的“车库咖啡”
南京“创业咖啡馆”投资潮喷薄欲出,各区县园区、企业机构、天使投资、创业者纷纷将目光撒向这里。南京的创投圈即将迎来一场剧变。
车库咖啡先得“赔得起”?
“把一楼改造一下,重新设计改造,可以开辟出一个1500平方米的地方,为创业者、投资者、企业家提供足够的交流和沟通空间。”
在江宁天元路319号南京江宁科技创业投资集团内,董事长车鸣指着一张“车库咖啡”的设计草图说。
车鸣认为,经营“车库咖啡”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喝咖啡的人在哪?二是喝咖啡的钱在哪?
“运营难度比较大,先得赔。”车鸣介绍道,北京3家著名的车库咖啡、贝塔咖啡、3W咖啡,目前几乎都没有真正盈利的。
北京的车库咖啡,是国内第一家打出开放办公概念的咖啡馆。
如今,车库咖啡已然成为一个特别的“符号”,被公为创业咖啡馆的代名词。
创始人苏菂算过一笔账,一套大一点的民宅加水电开销一年近10万,对早期草根创业者不是小数。自己要吃饭,约人谈事,还得找咖啡馆。车库的办公成本是每人每月300多块,比最便宜的办公室便宜,有吃有喝有伙伴,约不到的投资人天天在身边转。他坚信这一招必合欲网罗人群的胃口,所以甘当“店小二”,每天向随时可能出现的未来布林、佩吉们问早安。
咖啡固然是苏菂要操心的,但卖咖啡的钱还不够为出租场地的车库交水电费。
说白了这只是一种计价方式和附加服务,端茶送水的事由一位不打算退隐的投资人做起来,那便成了左手资源、右手机会。他的身后是创新工场投资部副总裁郎春晖、联众创始人鲍岳桥、58同城早期投资人林先珍、我爱我家投资人安盟、春秋资本合伙人刘军等10位天使投资人,俨然一个“天使会”。
创新工场投资副总裁郎春晖说:“创业咖啡注定是要赔钱的,我们不指望它挣钱。苏菂偶尔打电话说盈利了,但他是没算折旧的。”
“也有PE或VC找上门来要投资,但我们还没到缺钱的时候,而且我确实没想好怎么赚钱。”苏菂说,他并不想赚创业者的钱,因此在没想好盈利模式前也不能接受机构投资。
据了解,目前南京开的几家“车库咖啡”也多是公益性质。一杯咖啡、几块点心,一二十元的“车库咖啡”门票,意在为众多草根创业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洽谈的平台。
找对人,味道就“正”了
“我们只是希望打造出草根创业者聚集地,纯粹想做点有意义的事。”创业市集的发起者张春林说,现在还真没想到怎么盈利。
但不可忽视的是,只有盈利了,“车库咖啡”才会长久,才会有生命力。
李祥也认为,由政府牵头搭建的服务平台要遵循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规则。政府可以把前期工作准备妥当,后期运营交予市场来检验。
“只有市场化的机构才能满足市场需要。”张春林称。“如果真要做车库咖啡的话,政府将提供支持,在交通便利方便投资人和创业者到达的地方给大家一个场所,每个区里面的创业者都自愿到这里来。”车库咖啡应该是政府支持,专业人士运作,而不能总是像现在这样用紫金创投、创投协会这样政府的老总来牵头,这样下去就成了政府的摆设。
江宁科技创业投资集团办公室副主任姚蓓宁也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说句心里话,我真想把这件事做好,让它不沦为面子工程。各区优势产业不同,各自为阵,不能实现效果最大化。”姚蓓宁建议,各个区政府或者个人在筹办“类车库咖啡”的时候,一方面结合自身的优势,一方面互相合作,取长补短,做到1+1大于2。
江宁科技创业投资集团眼下正在筹建的江宁第三杯“车库咖啡”,目前正在努力寻找专业运营咖啡馆的合伙人。
“专业的市场化运作还得交给专业的公司或人才来做。政府要做就是依托优势产业,整合人脉资源,提供便捷服务,让来喝咖啡的人能吃到‘糖果’,咖啡馆的经营才能持续。”
车鸣认为,服务有很多方面。比如他们正在联系一些专业的培训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服务;计划聚合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家,跟创业者和创新人才面对面交流等。
“找到人,找对人,‘车库咖啡’的味道就对了。”车鸣说。
让投资人也爱上喝咖啡
每周二,险峰华兴创投投资经理王京都会从北京东三环穿城而过,到车库喝一天咖啡。他管这种方式叫“值班”,做了一块桌牌放在专用座位上“守株待兔”,最高纪录一天见了20个创业团队。通常他都会很晚才走,因为当天晚上正好是TMT圈的老牌沙龙“IT龙门阵”。
偶尔周四,他也会去坐镇3W咖啡的“投资人下午茶”,发现那里的创业者更成熟、有规模,所有项目也都经过了预约和筛选。
空闲的时候,他则会与周围互联网公司的朋友约在贝塔喝咖啡,因为那里的咖啡本身在圈里有一号。
贝塔是第一块互联网主题咖啡品牌,第一家店开在杭州阿里巴巴总部附近。当时著名产品设计师白鸦离开百度加盟支付宝,每周末组织同行朋友在家中聚会,久而久之发现需要一个自己的地方作为公共据点,就开了一家咖啡馆。谁知这群人能量太大,很快聚集了杭州的互联网主力,一家成天猫在这里的公司做出了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后来被阿里巴巴收购变身阿里云手机。贝塔的名号迅速打响,北京、广州的股东们心思一动,分别开了分店,定位相似:小圈子的私家客厅。
纵使互联网、创投界近20位高层股东齐齐隐身,北京贝塔也很难低调。所在的楼是地标,周围大公司都爱来办活动。楼上创新工场会议室不够用,自然就平移下来开会。股东之一、某视频网站副总裁大龙说他们并不在意卖出多少杯咖啡,咖啡馆只是平台,帮股东们穿针引线、解决问题才是关键所在。
与财务报表相比,他更在意朋友们是否喜爱咖啡的口味。店长Ken以前是今日美术馆楼下艺术家们交口称赞的重复咖啡馆店长,现在做咖啡给互联网大佬喝,李开复也很喜欢,这远比流水翻番给力。换言之你若不是自己人又不够大牌,咖啡就只是咖啡。
品不出贝塔的滋味,8月新开的3W适合还在路上的互联网人进修和聚会。发起人许单单是一位互联网投资分析师,起初只想开个小店方便聚会。谁料微博上一吆喝大佬们纷纷响应,一周便拉出了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人沈南鹏、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徐小平、腾讯创始人之一曾李青、和玉私募股权复合基金合伙人曾玉等109位豪华股东名单。
这里的招牌是沙龙,一个月最多办过28场主题沙龙,下了班来吃饭、会友、听演讲一气呵成,是其贩卖的生活方式。当然,偶遇大牌股东的概率也很高。不久前的电商沙龙,从不露面的淘宝精油大王、“阿芙精油”创办人雕爷坐馆传授营销秘籍,全场爆满,清科创投董事总经理叶滨也和大家一起挤在过道上。
■商报点评
咖啡和
“车库咖啡”出现和火爆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其实,在“车库咖啡”出现之前,南京创业者“扎堆儿”的现象就一直存在,创业者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各种各样的地方进行着信息交流,建立人脉网络。咖啡厅、茶社等很多场所都是创业者扎堆儿的地方。
而在硅谷,几乎所有的咖啡馆都有创业者聚集。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与网景创始人的安德森每周都会在斯坦所大学边上的咖啡馆吃饭。
事实上,咖啡只是创业者、投资者交流的一种介质。换成酒或者茶,都可以。
在硅谷,有一家叫马车轮的酒吧,这家酒吧后来被称作半导体工业的源泉。在上世纪硅谷兴起的年代里,每天晚上,半导体行业的年轻男女会在下班后,来这个地方喝上一杯,传传谣言,自吹自擂一番,讲讲局势紧张阶段贸易战的故事,幻想中的集成电路,以前的回忆等等,五花八门,无所不谈。
由于人们不断地在硅谷的公司间流动,今天的同事可能会成为明天的对手,今天的下属可能会成为明天的上司。有趣的是,在混乱中,职业忠诚和友谊还能存活下来。
这些小网络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范围广、密集度高。这种丰富而有建设性的关系转变成为一个巨大的财富,其交互作用具有合作、竞争和相互反馈的显著特征,促进了知识、创意、人员、资本的必要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