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咖啡三大巨头的缘由 讲解咖啡三大时期潮流的紧密关系

作者:笔记咖啡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71

  如今咖啡究竟该怎么喝才算最潮最有逼格,这是个系统性的话题,如有时间,请与我一起回到历史长河,从风起云涌的咖啡史开始讲起。

  咖啡诞生于从非洲,又通过伊斯兰与基督教的战争传递到欧洲,喝法从生豆煮水喝,到烘熟了磨碎再煮,再到学会了滤渣喝,再到滴滤壶、虹吸壶等一系列烹制咖啡器具诞生……上世纪初,某日本人搞出了速溶咖啡,后被雀巢发扬光大,随着二战运送到世界各地,形成了世界第一波咖啡潮,这波潮到了80年代才终于到了我国。

  速溶咖啡对咖啡推广功不可没,但生于战争年代,自然也就没法苛求它的口味,战后物资匮乏,速溶与劣质咖啡充斥市场,对咖啡有真爱的有识之士们对此如坐针毡,如丧考妣。

  速溶咖啡罪过在哪?

  于是“第二波咖啡潮”出现了,没错,那个小资们趋之若鹜的星巴克就是第二波的代表。这“第二波”讲求豆的品种等级,考究烘培技术,势要将咖啡精品化,美国深烘培大师毕特的弟子们开创了星巴克,星巴克咖啡席卷全球,此为“第二波”。

  这第二波旗手星巴克虽说是美国佬的基业,但没想到却带火了意式浓缩咖啡,意式里面加牛奶和奶泡就变成了拿铁和卡布奇诺,一起风靡了大洋南北。要知道意大利人喜好浓缩,一直笑话美国人喝的咖啡是洗脚水,不料却借了美国佬的推广风光世界,弄得至今很多人提到咖啡,想到的还是意式浓浓稠稠的样子。

  如今在我国一线城市,拿速溶提升逼格的诚然已经不多了,这“第二波”风潮仍是主流。然而与此同时,“第三波”,却早已在国外开支扩叶、成为全球主流,而“第三波”之于国人,还只在小圈子里。

  “第三波”简单来说,就是追求咖啡本源风味,好比星巴克的重烘培意式浓缩虽说味道也不差,但咖啡豆本身所具有的真正风味,绝非止于此——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如非洲豆的水果芳香,印尼豆的醇厚微苦……这都不过是大区域泛泛而言。不同海拔,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同庄园,蕴含风味竟截然不同。

  意式依赖重烘焙出油,而重烘焙又会破坏那些微妙精密的味道,故第三波的大潮所向,便是用浅烘焙的庄园豆,品手工黑咖啡,对咖啡要求越发精密化,美学化。

  第三波粉丝言必称某某庄园某某咖啡蕴含坚果味,莓果味,柑橘味,蜂蜜味,巧克力味……咖啡蕴含巨大的味觉宝藏。把这些味道提取出来,才是第三波的王道,才是小资之神器,逼格之奥义。

  “第三波”咖啡如何喝呢?

  为了鉴赏咖啡本源,使用器材也返璞归真,第三波的爱好者们人手滴滤壶,虹吸壶等经典装备武装到牙齿,对电子全自动设备嗤之以鼻。说到这里,不妨把市面上常见咖啡器具介绍大家看一看,看过了,自己尝试在家煮来喝,品味与逼格双双爆棚。

  滴滤壶早在数十年前西方家庭就常备了,如今是第三波最普及的利器。滴滤有扇形的有锥形的,上面放张滤纸,咖啡豆磨了粉放上去,拿热水分两次浇,下面放个或杯子,滤出的咖啡就可以喝了。按“第三波”偏执狂们的个性,可能还要配个称,温度计,精确测量水粉比计算数据,相信唯有如此用心,才能萃取出咖啡最完美的味道。

  滴滤壶看似简单,但可玩性高,水温、研磨度、浇水手法都能调整最终冲泡的口味。只要咖啡粉够新鲜,会在滴滤壶里膨胀得像个大香菇,初见都会称奇。高手们还不时发明新冲法,给滴滤壶手冲添加无穷乐趣。与滴滤壶异曲同工的,还有分享壶等设备。

  虹吸壶是萃取精品咖啡的利器,国际每年都有各种虹吸壶大赛,可见其专业性。其原理是加热后水顶上去,粉放在上面煮一分钟上下关掉火,咖啡经过滤布回到下壶,便大功告成,整个过程气泡翻滚水火和声,颇具观赏性,给人不明觉厉之感。虹吸壶元老是日本HARIO,玻璃品质最高,缺点是价格高仿品多;接下来新加坡的TIMEMORE,也是不错选择,网上可搜。

  提到虹吸壶,就不能不提比利时壶,在台系咖啡厅里相当受欢迎。它本质上就是虹吸壶的横过来版本,只不过利用杠杆结构+虹吸原理,使全程控制变得智能。

  比利时壶的可控玩法没有虹吸壶多,故而发烧友对其并不感冒,但因为其结构设计精妙,外观雅致,若朋友聚会,用比利时壶煮咖啡,可吸引目光令大家拍照发朋友圈,对逼格提升也大有裨益。因此比利时壶作为礼品与镇宅镇店之装饰,一直是首选。比利时壶的知名品牌有4C、泰摩等。

  法压壶同样是第三波爱好者的最爱,这东西原理最简单不过,跟泡茶别无二致,咖啡粉放进去,水浇上去,放置二三分钟轻轻把滤网下压,咖啡就煮好了。缺点是渣未必滤的彻底,由于水和咖啡接触时间长,咖啡因的含量也会偏高。

  与法压壶同样原理还有“爱乐压”等设备,感兴趣的TX也可去了解。

  摩卡壶,是源自意大利的经典咖啡器具,利用高压力,制作出来的咖啡更浓,不属于第三波主流,但若觉得手冲虹吸都太淡,这也是喜欢浓咖啡同学的不二之选。经典的有铝制的意大利的比乐蒂,新加坡泰摩,台湾Tiamo的不锈钢摩卡品质都不错。

  来源:咖啡慢生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