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速食咖啡到咖啡美学化,详细讲解世界的三波咖啡浪潮

作者:笔记咖啡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819

  有多少人知道,你常喝的咖啡其实是一种树的果实呢?

  人们用“追根究底”来形容了解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咖啡如何从不起眼的小果子发展到与茶、可可并肩的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期间跨越了千年历程,这小小的果子漂洋过海,影响了全世界,背后经历了无数的故事。让重新认识一下咖啡的魅力吧!

  咖啡红果子

  咖啡种植国家图

  ▲20世纪前咖啡的发展与传播:

  最早的有规模的咖啡产区在埃塞俄比亚的Kaffa(发音是不是很像Coffee?就是你们想象的那样),然后从埃塞俄比亚卖到也门,人们开始正确饮用咖啡也是在14世纪的也门摩卡区域(把咖啡果扒了皮,烘焙,砸。。。碎,冲泡)。

  埃塞俄比亚咖啡产区图

  15世纪,手摇磨豆机被发明了,之后在多地经过不断完善。画外音一下,铁丝网的一次重大改良还是通过手摇磨豆机实现的。

  (从上面把豆子放进去,用手转那个把手,磨好的粉就掉在下方的小抽屉里)

  1600年,教皇Clement八世宣布咖啡为天主教的合法饮料。

  171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斯里兰卡还有爪哇岛上安排当地人种植咖啡并且再大批量进口入欧洲,这也是印尼咖啡的出生日。

  1650年代,咖啡风靡英国

  1657年咖啡被引入法国

  1683年咖啡走入波兰和奥地利

  1720年,殖民地年代,法国马提尼克岛总督将一株咖啡幼苗带到马提尼克岛上,从而打开了南美洲种植咖啡的新大门。拉丁美洲咖啡从此开始主导了精品咖啡的世界,非洲咖啡退而求次。

  咖啡原来在北美还不是很流行,自从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之后以及独立战争期间,茶叶的供给大幅度下降,人们就开始把咖啡当做茶的替代品,战争期间,因为巨大的需求量,咖啡甚至攀升到了超高的价格。从那以后,茶叶就再也没有在北美夺回阵地。

  好了,现在我们来排排坐比比产量:

  巴西仍然稳坐第一,全世界百分之三十的产量不是吹的,咖啡多为阿拉比卡种的半水洗豆,还有少数阿拉比卡水洗豆和罗布斯塔豆,可以说是质量和产量比较均衡稳定的咖啡产国。

  越南第二,主产罗布斯塔豆,如果单论罗布斯塔豆产量的话越南就第一了,因为地势低啊。

  哥伦比亚,主产优质的阿拉比卡水洗豆,部分豆子性价比超高。

  印度尼西亚的咖啡主要就是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上的咖啡了,尤其是北苏门答腊区域的曼特宁名气更是响彻天下。

  埃塞俄比亚,种植咖啡的老油条了,埃国内不知道还有多少下属豆种,什么耶加雪菲啦,什么西达摩啦,什么金玛啦blablabla。埃国内仍然有古法的日晒处理方法,豆子味道有时会更好更甜但是也因为其不稳定的质量而广受诟病(豆子霉掉。。。部分日晒处理会比较粗糙吧)。目前有很多都在转向水洗豆。精品咖啡的天堂!埃塞俄比亚!

  进入20世纪之后,咖啡的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商业变革,而同时全球化也在迅速发展中。所以从20世纪至今的咖啡历史才是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

  常会提到咖啡的三波浪潮,那么,现在就来归纳一下对三波咖啡浪潮的描述:

  第一波:咖啡速食化(1940~1960)

  第二波:咖啡精品化(1966~2000)

  第三波:咖啡美学化(2003~今)

  第一波

  1940--1960

  但是实际上速溶咖啡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是将咖啡粉正常萃取之后再把咖啡萃取液烘干,产生能够100%溶解的咖啡成分颗粒。散失了咖啡香气不说,业者更是绞尽脑汁节省成本,将咖啡粉的萃取率越提越高,同重量的咖啡在10年内成长到能够多萃取50%的咖啡液,就连不溶于水的咖啡粉里的木质素和淀粉,业者也采用水解技术转化成水溶化合物来补强浓度,虽说降低了成本,但是质量上却把即溶咖啡液变成了极度过度萃取的咖啡液。

  雪上加霜的是,业者还转向使用罗布斯塔咖啡豆来做速溶,因为速溶咖啡是冲泡再烘干的原理(咖啡豆原来有没有香气,质量好不好就不再重要),也因为速溶咖啡的主攻方向是提神,那么价格低廉,香气平淡,苦涩粗糙的罗布豆就成了再好不过的选择。为什么速溶咖啡都是默认混有奶精和糖以及大量的人工香精的呢,就是因为不加奶精和糖精的速溶咖啡已然成为了黑暗料理,无法下咽。

  阿拉比卡VS.罗布斯塔,以及两杯样品espresso

  军方的抠门风格成功走进战后美帝千家万户,大兵在军中喝的稀烂咖啡无外乎两种,过度萃取的速溶咖啡和过度稀释的走味淡咖啡,于是美帝人民的没品味清单上又多了一条——咖啡。

  这就是咖啡的中世纪黑暗期。

  第二波

  1966--2000

  现在我们继续看的咖啡发展风潮:

  教父Peet!

  比特的烘焙技巧是跟着他老爸学的,战后28岁的他立马跑到印度尼西亚和咖啡农一起生活,了解咖啡的处理,亲自体验印尼咖啡的浓厚特点,而印尼的深度烘焙也成为了他日后的招牌,可以说他造就了曼特宁深度烘焙的传统。

  后来1950年印尼独立了,1955年他就跑去了旧金山的一家咖啡进口公司工作,猛然发现美帝人都在采购比商用级别还要烂的内用级阿拉比卡和罗布豆,而非欧洲风靡的精选豆。为此他还和老板展开了撕逼大战,然后。。然后就被炒了

  能服气?当然不能,他自立牌坊,开了比特咖啡与茶创始店,他从那以后就自己进咖啡生豆,自己在店里烘焙,运用欧式快炒重烘来诠释高山阿拉比卡的厚重风味,他不屑于商用级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豆,也不喜欢中浅烘焙,对他来说,重烘精选阿拉比卡才是王道。

  比特自己呢,就每天站在操作台前,用法压壶教给每一个上门客人新的咖啡知识,让他们品味欧式重烘的香醇,不用糖和奶精就能喝得一嘴满足。

  比特咖啡馆成了一大名气咖啡馆,比特于2007年去世时,《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和CNN等等媒体抢先报导,追悼一代咖啡大师去世,封他为第二波代表人物

  教母Knutsen!

  女将Knutsen,在原来咖啡公司老板的鼓励下学习杯测,发现了好咖啡会因栽种地域水土等等而不同,于是一头栽进了杯测的世界。

  她凭借过人的味觉和嗅觉,和超强的咖啡味谱识别能力,向客户提出了完美的杯测报告,在咖啡界赢得了好口碑。

  最重要的是她在1974年接受《茶与咖啡月刊》专访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精品咖啡”这一名词的生命就是努森赋予的,旨在强调各产地咖啡,因为海拔,水土,气候,处理,栽种精细度的不同,而呈现各不相同的“地域之味”。精品咖啡这个词直到SCAA美国精品咖啡协会成立后才在全世界广为使用。

  第二波扩散主力:星爸爸大法好!

  星爸爸第一家在西雅图的店子

  比特当年混的时候不忘收徒弟,收了三个人,这三个人于1971年在西雅图的派克地广场开张了全世界第一家星爸爸!!!星爸爸一炮走红,将比特的重烘美学扩散到了全美。

  没有星爸爸,就没有第二波咖啡的风潮,星爸爸于1971年开店之后迅速扩张,因为只卖咖啡豆和品鉴的经营模式混不下去了,内部就开始进行改革,将欧式重烘豆与意大利的浓缩咖啡和奶泡调制的拿铁卡布等等结合。并对装潢进行转型,把星爸爸打造成了“除了家和办公室的第三个去处”,从此,星爸爸变成了“时尚”咖啡馆,有着优美的音乐,咖啡的香气和创意强的装潢,而与“精品”二字则渐行渐远,但是其内部的烘焙还是传承了欧式重烘的风格,接过了传递“好咖啡”的大旗。

  星爸爸树大招风,总是有很多咖啡玩家吐槽,但是平心而论,这种超过全世界超一万家门店的超大连锁,能够把咖啡维持在“还不错”的地步已经实属不易,我个人认为,星爸爸还能喝,Costa简直难以入口,至少星爸爸的咖啡豆新鲜度会比Costa好多了,而且星爸爸的滤泡式咖啡的水粉比也是在正常范围内的呢,相比起来Costa的1:23就让我无力吐槽了。所以虽然星爸爸走得离“精品”越来越远,但是它对于维持精品而做出的努力还是相当值得鼓励的!

  SCAA大法好!!!

  1982年,各位咖啡大佬会师旧金山,成立了SCAA,当时大家都不看好这个小不点(美帝当时精品咖啡的市场占有率才1%),但是到了2006年,精品咖啡市场占有率以达到30%。在第二波的前辈推动下,“精品咖啡”成为美国咖啡产业成长最快的类别。

  首届理事长当时是这么说的:

  “我在召唤各位,我的英雄们,奋起吧!不要怕难,我们只能团结奋进!否则就会被扔到大财阀的案板上任人宰割!”

  SCAA提供的咖啡师证,则是咖啡人在国际上要闯出名声的入口通行证,尤其是SCAA的Q-Grader(杯测师)更是厉害。

  这就是杯测风味的法律,咖啡风味轮。Q-Grader需要能够尝出末端的所有味道啊,复杂得吓人。

  SCAA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精品咖啡人的圣地噜!

  SCAA主页

  第三波

  2003-今

  2008年金融危机,星巴克受到重创,10多年开一万多家店的泡沫被戳破了,2009年初时星巴克股价已跌破10美元。若不是靠推出VIA速溶咖啡包以及Frappucino星冰乐的话挽回生机,生死难料。

  知识分子咖啡

  于是直接交易诞生了,咖啡馆和咖啡农的直接交易直接炸出了精品咖啡的透明性(transparency),人们开始知道咖啡的生产地的环境特点,咖啡豆是水洗还是日晒处理等等咖啡豆的精确信息。到现在,知识分子已经与三千多咖啡庄园有了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知识分子的咖啡采购者每年有9个月都在跑咖啡产地。现在签下的合约不含咖啡中间商的利润的话,采购价不升反降,而咖啡农装进口袋的利润比原来还要高20%~30%。咖啡采购价以杯测分数为准,所以咖啡农们也乐意惊心培育出最棒的咖啡。“直接交易”是咖啡界的一大突破!

  知识分子从1995年开始混到2010年,只在芝加哥和洛杉矶开出6家店,2座烘焙厂和一个实验室,与短短十几年开了一万多家店的星巴克形成了鲜明对比。为了保证质量,知识分子的经营者放弃了数量,但是反而获得了比星巴克在咖啡界更大的影响力。小而精和大而泛的两种风格的撕逼大战,所有咖啡从业者也要想办法站个队了。

  Stumptown

  树墩城

  如果有人认真看了“一部关于咖啡的电影”的话,就可以发现Stumptown的出镜率相当高,这也说明了它在精品咖啡圈的影响力

  树墩城是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绰号,为了开辟这座城市在原址砍掉了一片森林,留下了许多树墩,因此得名。1999年树墩城咖啡的第一家门面就开在这里。虽然跟知识分子的1995年开张比起来晚了4年,但是风头不输前者,被《时代杂志》封为了“新星巴克”,赚人眼球。

  截止2011年,12年来树墩城在波特兰开了5家店,在西雅图有两家,纽约两家,荷兰一家。杜安(树墩城创立者)在去非洲产地考察途中,在荷兰歇脚,却发现荷兰喝不到好咖啡,品质远逊北欧和英国这些成天喝黑咖啡的国家。于是2010年3月时他在阿姆斯特丹开出了第一家海外店,这也是第三波咖啡馆首次把触手伸出美帝,这家店广受荷兰人好评。

  阿姆斯特丹店

  纽约一店

  纽约二店

  树墩城的“卷发器”拼配豆和“黑猫”拼配有很多相同点。不过卷发器用的豆品种会多一些,采用拉丁美洲,肯尼亚,水洗耶加和印尼亚齐产区的湿刨豆,我们一看这么多浅中焙的酸味豆,出的意浓应该会尖酸吧?实则不然,树墩城的烘焙技术高超,把有机酸磨得清甜且富有水果味,多重产地更是带来了多重风味。看看第三波带出来的拼配豆就不难发现,第三波在烘焙手法上重浅烘而非深烘,恰恰体现了第三波“喝咖啡原味”的思想。

  波特兰老店吧台

  ▲第三波咖啡总结

  1.重视地域之味的不同

  2.避重焙就轻焙(咖啡原味而不是焦糖味)

  3.重视低污染处理法

  4.滤泡咖啡成主流(不加奶不加糖,除了espresso哟)

  5.产地直送烘焙厂(直接交易)

  6.科学诠释咖啡风味(风味轮,烘焙深度谱,化学分析等等

  来源;格里格外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