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煮出一杯『好的』Espresso

作者:笔记咖啡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51

  冲煮一杯『好的』Espresso咖啡,林林总总、前前后后,大概有以下几项变因需要加以讨论:

  咖啡豆的组成、烘焙与保存

  咖啡豆的研磨、份量与填压

  冲煮的初始温度与温度保持

  冲煮的压力

  萃取的份量

  其它添加物

  如果可以从头到尾控制以上所有变因,『好的』Espresso咖啡应该很容易可以获得。但是,如何一一控制上述变因,得心应手地煮出一杯杯『好的』Espresso咖啡,我们下期续待!

  咖啡豆的研磨、份量与填压

  这是我们打算着手的第一个重点。它『容易控制』,而且『影响重大』。

  由于Espresso咖啡就是指加压冲煮的咖啡,所以『咖啡饼』面对的将是『加压热水』,而不是一般热水。也就是说:『咖啡饼』要能够紧密结合到某一个程度,让加压热水徐徐通过『咖啡饼』,否则加压热水淅哩哗啦的泄下,怎来得及带出咖啡粉末中的精华。但是『咖啡饼』也不能太过紧密,否则加压热水如果没有办法「突破」『咖啡饼』,那就没有咖啡可喝了。

  究竟『咖啡饼』应该要怎样才能「适当的」面对『加压热水』?有三个变因可以一并讨论:『研磨』、『份量』与『填压』。我们有理由可以左证(由一个简单的实验即可得知),这三项变因应该是要做综合考量的,因为这三项变因互相相关,并直接影响『咖啡饼』的『强度』。参考其它的数据,可以让我们有『量化』的判断依据。譬如:萃取时间应该在几秒到几秒秒之间,并且萃取出几㏄到几㏄,颜色应该是某某色或某某色…。

  我必须强调:以上讲的都对,都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煮出一杯好咖啡,但是我还必须强调一点:「你要喝喝看!」,「喝喝看到底是什么味道!」,「喝喝看是不是你喜欢的味道!」。如果不是你喜欢的,那就不是好咖啡,就算它符合所有判断标准,时间也对,份量也对,颜色也没错…,但是那没用,要你觉得好喝才算数。我甚至怀疑很多『很会煮的人』,是用码表煮咖啡,是用量筒煮咖啡,煮完都是用眼睛『欣赏』克丽玛,随后就倒掉不喝。我想,这应该不是『煮咖啡』的目的吧!?『煮咖啡』是为了要『喝咖啡』,不是要『看咖啡』!

  假设每个人都已经累积了好几十加仑的Espresso咖啡的舌头训练,也就是具有体认出『孰好』『孰不好』的基本功力,我们便可以进行以下这个小小的实验:

  实验一:冲煮时间之量测实验

  目的:了解咖啡粉『研磨粗细』、『份量』与『填压』的意义

  注一:30㏄是指我在我所惯用的所有条件的情况下,『认为』一杯Espresso应该是30㏄,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条件组合(咖啡豆、机器、个人口感……),所以不见得一定要是30㏄。

  步骤二:重复步骤一,但是『咖啡皿』请依照习惯的作法,填压咖啡粉,也就是真正冲煮咖啡。所谓的习惯的作法是指:你所惯用的『研磨粗细』、『份量』与『填压』。同样是记录咖啡到达刻度所需时间,同样是求取平均值。但这次记录请从「按下冲煮键」开始,计算到「杯子承接30㏄的咖啡」为止的时间,再一一减去『出水延迟时间』也就是『Tl』。如果误差范围太大,请再多进行几次,并把误差过大者(OUTLYING)去除,保持一样的观测个数。这个平均值称之为『Tf』。

  进行完「步骤一」与「步骤二」,你将可一得到一个『阻尼因素』值,或者说『孔隙率』(注二、注三)。『孔隙率』这个名词一般是用在『环境工程学』的『快滤』,它是利用一些『滤材』,按粗细不同,分层铺设。水流经这些『滤材』,流速将会变慢(因为受到阻碍),进而达到过滤的效果。各位看到这里一定也都明白了,『咖啡饼』就是『滤材』,用以「阻碍」加压热水通过。如果『Tf』普遍低于20秒,表示「阻碍」不够大,『加压热水』没来得及带出咖啡粉末中的精华;相反的,如果『Tf』普遍高于30秒,表示「阻碍」太大,『加压热水』没有办法顺利「突破」『咖啡饼』。

  所以,如果步骤二的纪录时间彼此相差过大,就表示每次的「阻碍」都不相同,这是非常严重的!这表示你只能碰运气,还无法自己掌握:如何煮得出『好』的咖啡。

  在我的机器所做的实验,『Tl』约是1.5秒,『T0』约在3.5秒左右,『Tf』约是22秒。『Tf』约是『T0』的6倍,也就是说:『阻尼因素』为6(填压咖啡粉之后,增加6倍的阻力),『孔隙率』为六分之一(填压咖啡粉之后,可供热水流动的孔隙,减少为原来的六分之一)。

  注二:『阻尼因素』跟『孔隙率』都有其学术上真正的定义,在此不过是借用该名词所提供的想象力,想象「阻力」变大了,想象「孔隙」变少了。故不需拘泥于原始学术定义,仅供想象即可。

  注三:『Tf』的意义建立在于:在我所惯用的所有条件(咖啡豆、机器、个人口感……)的情况下,如果在『Tf』的时间内,恰好得到一杯30㏄的Espresso,那这杯Espresso让我觉得好喝的次数是最多次的。其它的状况(譬如:35㏄、28秒;20秒、25㏄),不是一定都错!而是:让我觉得好喝的次数是比较少的。所以我用可以量化的结果:『30㏄』跟『Tf』来提高『我觉得好喝』的可行性,而不是说『30㏄』+『Tf』=『一定好喝』。

  『阻尼因素』为6,『孔隙率』为六分之一。这组数字单纯的意义是:在其它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固定的加压、同样牌子的咖啡粉…),只要你加予『阻尼因素』为6,让『孔隙率』变为为六分之一,不管你『研磨粗细』如何、『份量』多少、『填压』多用力…理论上,结果应该是一样的。这个结果包括:咖啡是30㏄,萃取时间是『Tf』。但是,不保证『你会同样觉得好喝』。换句话说:你可以磨粗一点、但压紧一点:或是份量多一点、但压松一点…,你都会在『Tf』时间内,得到30㏄咖啡。但是,不保证『你会同样觉得好喝』。

  一般而言,研磨不可太粗、份量不可太少,因为你不是机器,没办法压多用力;份量也不可太多,因为机器制造商已经设计好了『咖啡皿』的大小,再多不仅无法填装,同时也只是浪费咖啡粉。

  所以,你所能做的就是:固定『填压方式』,略为调整『咖啡粉份量』,重点放在调整『研磨粗细』。再想办法得到一组可以量化的数据「多少时间」、「多少㏄」,使得无法量化的「好喝」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再慢慢精细调整『咖啡粉份量』及『研磨粗细』…到最后你会把『阻尼因素』与『孔隙率』调整得非常好、非常稳定。同时,也总是有『好喝的』Espresso,每每令你及其它同好赞赏不已。这就是冲煮Espresso的艺术了。

  另外我个人还有一个建议:你可以用『体重计』来练习你所习惯的填压力道。不管是7公斤,10公斤,15公斤,都可以!不过你必须练的很『稳定』。只要你练的很稳定,『咖啡粉份量』跟『研磨粗细』会帮你达到一定的『阻尼因素』。不用遵从任何人的建议,非得20磅,30磅。除非你喝的出来填压20磅跟30磅,咖啡的差异,否则无须遵守。

  此外还有一点『疑问』,我至今仍『耿耿于怀』!我实在是喝不出来:用『不锈钢填压器』跟用『压克力填压器』的差别?!『铜制填压器』不好,这个论点我可以接受,因为铜会生铜锈。但我的舌头实在是无法分别用『不锈钢填压器』跟用『压克力填压器』所煮出来的咖啡,有任何的差别。所以我有点自卑,但诚实的承认:我认为它们「没有差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