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茶与咖啡的故事 咖啡与茶的关系
原标题:恋上“东方美人”
网上常常有一些段子,把“茶叶”和“咖啡”拿来比喻东方和西方;生活中也常常有一些人,比如我爹,隔三差五意味深长地借着这两种含咖啡因饮料吐槽他女儿:“我可是习惯了喝茶的人,不像你们这些喝咖啡的,洋化……”
每当这时候我都无奈地掩面而去,心里却不服气地在吐槽:你知道古代欧洲人民有多么热爱茶叶吗?
人家就差拎着个喇叭对着广场大唱“你是我的小呀小茶叶”了!
话说大清乾隆年间——就是皇上把固伦和孝公主许配给和珅之子,君臣结为亲家的那几年——美利坚正闹着独立革命,革命家们一边喊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离开了大不列颠的麾下,一边把自己的信条更新成了:“天生厌恶茶叶。”
为啥?
为了跟大英帝国划清界限。没错,茶叶让他们想起的不是东方,而是“英国苛税暴政的象征”。
英国人也确实爱茶叶爱得紧,其情状足以谱一曲动人情歌。那年头(18世纪末),英格兰与威尔士的居民们平均每人每年要消耗将近1公斤茶叶,这些茶叶大约能泡400杯茶,够每天喝一杯的。对英国人来说,茶可不是好买的,大老远的运来,往往还被掺了其他的植物叶子。可他们就算明知茶叶掺假,也照买不误。
更多的人还要去黑市上买茶:
“走私者安德鲁斯今晚约好了11点带来6磅的熙春茶叶。他在客厅下吹口哨,吓了我们一跳,”18世纪的一位英国牧师曾写下这样的日记,“我给了他一些日内瓦金酒,付了他每磅1.7先令的价钱。”
牧师都买走私货啊!只能说,为了咖啡因,大家也是蛮拼的。
一位人类学家曾经研究过,世界上流行最广的名词就是4种咖啡因饮料的名字:茶,咖啡,可可,可口可乐。这些振奋精神,令人心情愉悦的饮品,几乎在地球上的每种语言中都享有自己的名字。烟酒是我们所熟悉的上瘾品,但它们的使用量都不及咖啡因大。美国历史学家戴维·考特莱特写了一本专门研究瘾品的书,最后感叹说:写书前最低估的就是咖啡因瘾品流传有多广。
为了这同样的原因,茶叶在中国被高原地区的人用来喂驮载货物的马,在伦敦则让贵族趋之若鹜。
在初遇茶叶的年代,欧洲人对咖啡还不熟。茶叶第一次被商人运输到欧洲是在1610年,5年后,咖啡豆才第一次被作为充满异域风味的瘾品卖到威尼斯。只是,后来的一个多世纪里,茶叶在欧洲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贵得让贵族放在镶着金边的杯子里以高雅的礼仪喝掉。
台湾一种病变的茶树,产出生着白毛的茶叶,本地人都不爱搭理,却被欧洲人运回英国,献给维多利亚女王。女王饮后龙颜大悦,亲自给它命名为“东方美人”。
对美人的思慕到了这份上,中国人也就不客气了。要想从这里买茶去?交税呗。话说回来,至少公元8世纪晚期,也就是唐代的时候,喝茶已经是大唐的一项国民嗜好了。
我们咋能这么笃定呢?
因为唐德宗贞元九年,一个盐铁使脑洞大开,小眼神瞄到茶叶上,于是,朝廷开始征收茶税啦!这一下可是大大地帮德宗皇帝生财,当年就多收入了40万贯茶钱。接着茶税一骑绝尘而去,不断升价,把它的多数同伴远远甩在了后面。开征茶税半个世纪后,大唐政府一年的全国矿冶税收入才7万贯,还不如一个县的茶税。
这项优良传统被往后的统治者们继承了下来。18世纪的英国人之所以要买走私茶,就是因为政府对茶叶征收沉重的关税。一半以上的茶叶都是通过走私进入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分配给船长们的免费载货空间,一准会被塞满上好的茶叶,等到船只靠近英国海岸,走私者的小船已经在那儿排成队等着了;另一方面呢,其他走私商人会从欧洲别的国家买茶叶,躲过海关,混进英国国内低价出售。
据说走私者得到了欧陆国家官员的殷勤照顾,以及英国消费者的热烈欢迎。
他们后来还遇到过另一个问题:因为产量跟不上,来自大清的茶叶越来越贵。这回,来自欧洲的商人们一点也不含糊,大家乌秧乌秧地就去印度和锡兰种茶叶了。零售商立顿还出了个新辙:直接卖锡兰茶叶,一磅只卖一先令,薄利多销。
之后,茶叶才成为了欧洲穷人也喝得起的饮料。
这已经是19世纪末了。斗智斗勇两百年,英国人民终于能喝上一口便宜的茶水了。
与茶叶不同的是,18世纪70年代,一群抵制茶叶的殖民地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相应地,咖啡就是星条旗下的爱国饮品。一些学者相信这是咖啡今日如此受到美国人热爱的原因。尤其这种饮品关税极低,产地又近,很快就便宜得能让食品救济站或是义卖会等等机构满大街赠送,着实妙得很。
而茶叶呢?如果可以去今日的大不列颠看看,那依然泛着古装气息的英式下午茶,商店里随处可见的罐装茶叶,乃至每一家饭店里服务生理所当然的那一句“咖啡还是茶?”,也许你会认同这一点:那曲对茶叶的情歌,至今也未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