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品咖啡豆有哪些品种?单品咖啡做法介绍 为什么要喝单品咖啡?
从1996年开始窜红的“再忙,也要跟你喝杯咖啡”广告台词,那时雀巢即溶咖啡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理由偷闲;而2011年统一超商邀请演员桂纶镁拍摄“整个城市都是我的咖啡馆”的系列广告,都让我们更习惯随处有咖啡的生活。
早上,我们很容易地在柜台前等个三分钟就有一杯现磨咖啡,可以半糖或是去冰,睡得不好就来杯重烘焙,想喝甜一点就点杯焦糖拿铁,所有心情的跌宕都能被那一点点的咖啡因给收服。但从即溶咖啡到现磨咖啡,台湾的咖啡革命逐渐从第一波“咖啡速食化”走向第二波“精品化咖啡”,如今第三波咖啡革命也开始影响台北。
但所有的第三波永远不同于刻板传统,第三波咖啡革命之所以称作革命,是它再也不仅仅是一杯咖啡——而是一种生命态度,生活价值,和对于理性和感性潮流中激荡出来的“生存”美学。
在最黑暗的时代,把人带回来
我只是喝咖啡,为何要跟我谈革命?
由于被连锁咖啡店潜移默化,我们印象中的咖啡就是要加牛奶,想喝黑咖啡就是美式咖啡。但从2003年开始,为了对抗第二波“咖啡寡头星巴克”而创新的平民潮流。不只远在欧美,不加糖奶的黑咖啡,强调纯粹和原味——“咖啡美学化”的第三波咖啡革命也悄悄地在这片土地的巷弄咖啡馆萌芽。
说起来有点残忍,人们并非一夕之间突然意识到追求生活品质,而是全球经济萧条,导致失业率增加,许多人有更多时间怀旧,也琢磨平常没空搭理的小事——于是这场人与机器的对抗,强调只要一台磨豆机、一个手冲壶,就能煮起咖啡。
拒绝标准化的流程,找到每种咖啡豆最适合的表达方式,煮咖啡时用单一庄园咖啡豆,浅焙方式找出豆品优点,透过咖啡师一系列专业咖啡泡制过程让消费者感动,并从中深入咖啡豆风格与品尝咖啡的美味。这是返璞归真的开始。
从这之中,我们才真正在你争我夺的商业社会里学习慢下脚步,从中领悟了新生活态度。
单品咖啡和精品咖啡的差别?
拒绝无感,品尝单品咖啡有五感
谈到单品咖啡,并非只是又苦又涩,从嗅觉、味觉到口感,咖啡风味的口感约略分为五种:香气、苦、酸、甜、浓稠度。
1.香气:包括干香(Fragrance)与湿香(Aroma),常有人说“闻咖啡”比“喝咖啡”过瘾,因为具有挥发性的咖啡芳香物,可透过嗅觉感受,常见表达方式有:花香味、果仁味、果香味。通常香味消失代表著品质变差。
2.苦味(Bitter):咖啡基本的味道,是由生豆烘焙的程度造成糖份、淀粉、纤维质的焦糖化及炭化,才产生苦味。而酸味较强的咖啡,苦味较弱;而以苦味为主体的咖啡,酸味较易显得不足。
3.酸度(Acidity):就品种的标高而言,高地栽种的咖啡会比低地栽种来得酸,较浅焙的豆子,酸味较丰富,烘焙程度较深者,酸味较缺乏。
4.甜度(Sweetness):烘焙过程中,蔗糖及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一部分会焦糖化,剩下的会形成甜味,通常杯底或者咖啡的香气可以闻到甜味或甘味。
5.浓稠度(Body):动用口腔的触感,就像豆浆和白开水的喝起来的厚薄感不同,以及啜饮后包覆口腔的饱和程度。
先试著回想这五种味觉在五官感受里,哪一种表现最明显,之后看自己平常喝的咖啡,好喝的点在哪里?哪里是你感到不足的?如果认真起来,品尝咖啡将是一门相当依赖经验累积的学问。(参考资料:韩怀宗,《精品咖啡学(下)杯测、风味轮、金杯准则,咖啡老饕的入门天书》)
喝惯了,你就回不去了
虽然第三波咖啡革命开始风行浅焙咖啡,感受不过度烘焙的原味,但咖啡并非越酸越好,而是层次越多越好,从入口到最后的余香,有层次感的咖啡风味会有先后顺序的出来,而不是味道一次爆炸出来,让你无从分辨。我们称有层次感的咖啡“有个性”。
至于自己的个性喜欢什么咖啡,最重要的是,要多尝试不同产地、商家的咖啡,丰富自己的味觉经验值。
如果真的喝出兴趣了,很多咖啡行家都说,只要习惯了单品咖啡的世界,你就喝不回星巴克了。
让记忆苦涩的黑咖啡,有新风貌
从生存到生活,大致划分了我们喝咖啡的习惯,起初是为了提神或是餐后的饮料,接著是偷闲和放空,现在我们想强调的是,咖啡其实能像“品酒”。值得细细地去品味,整理心情,也整理被奸商给惯坏的感官。
所以,当我们好不容易空闲的下午,走进一间咖啡机具琳琅满目、堆著咖啡豆袋小店时,或许打开菜单,这次可以不点香草拿铁或芒果冰沙,换个口味吧!试试一款记忆里苦涩的黑咖啡,说不定这次能喝出什么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