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浸泡是什么?意式预浸泡 意式浓缩咖啡怎么做?

作者:笔记咖啡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46

  以咖啡师来说,只要有效整粉跟填压,咖啡师能控制的部分其实很少。咖啡师只是在呈现系统的结果而已。咖啡师够安定的输入原料,就能制造出一个稳定的商品。但是从很多统计数字看来,实际上不是这样。

  简单说,义式咖啡系统,就像是一个黑箱。咖啡师以为只要一直投入a,出来就会是A。但是不是。因为你不知道这个黑箱会把a扭曲成什麽出来。可能是A,可能是A-,可能是B,也可能是Z。简单来说,假如你每次投入的a是固定的,你会以为,我就能够生产出A或者是极为类似品,但是实际上并不是。

  大部分咖啡师非常着重在a的制作程序(包括手法跟工具),加上成品很难去全面品质检查(也就是说,你以为可能是A,但是出品实际上是B,不过你却浑然不知)。义式咖啡出品过程有一个特色,那就是不太可能全面品管,所以黑箱本身的安定度,就会更为重要。所以当你有办法可以测量出我投入a,那我有80%的机会可以获得目标结果A或者是极为类似品的话,那这个黑箱尽管你不了解怎麽运做,你也应该可以认同:这个黑箱系统是好的。

  黑箱系统之所以常被忽略,是因为我们人太想知道为什麽,反而忽略掉其实我们可以去寻找输入与输出之间的连贯性,然後去控制黑箱输出。但是矛盾的是,这些解释,常常又是凭空发生,又未必是符合实际发生。

  为甚麽要提黑箱呢?因为有效预浸,就是为了要让你得到两个东西:适当的预浸,跟更小的隧道效应。偏偏这两个东西,就跟魔球里头说的一样:『糟了,每一种强项,都会制造一个弱项...』。所以有效的预浸,不是两者兼得,而是两者在妥协後,得到一个平衡、商业上可以运用的结果。

  预浸,我更喜欢的说法是pre-wetting,就是在extraction(咖啡汁实际脱离粉饼的这个阶段)的前置阶段。所以当shot滴了一滴出来,那就是进到萃取阶段了。所以『萃取时间』,基本上我们测量的是第一滴到最後一滴。不是开关打开到开关结束。

  有效的预浸,是拿来提昇萃取率很好的手法。所以假如这个预浸没办法提升萃取率,那这个预浸可能就不是『有效』。精确说,有效预浸可以让研磨刻度越细,制造更多总表面积,让你在『固定的萃取时间』,制造出更高的萃取率。直觉观察就是,当你维持萃取时间下,其余手法不变,一个刻度设定常只会对应到一个产出量与萃取时间。在有效预浸进行下,维持颗度设定与手法不变,你会发现一件事情:萃取时间变短(正常状况下,你去量取萃取率,你会发现它变低了;因为萃取时间变短)。所以接着你会去把刻度调整更细...中间略掉情境描述,最後就是你得到更细的刻度,更多的尾韵。这是有效萃取能为你做的第一件事情。有没有预浸打开後,你发现好像得到结果根本一样,或者是差强人意?那当然有,这就是『非有效』预浸;做身体健康的就对了。

  有效的预浸,还可以拿来控制隧道效应。尤其是大WD值的机器。大WD值的机器,在我心目中几乎是一无是处,他就是一个隧道制造机。但是能不能靠预浸来减缓?可以:假如这个预浸是『有效』的话。有些人曾经表示,可以利用隧道效应来制作出特殊风味,但是我无法认同这个说法,因为隧道效应这个黑箱,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他无法预期。当你制作出一个特殊风味,但是却又无法预期他的成功,那等同於投掷一个不只有六面的骰子一样,而你只有运气。

  另外一个预浸的两难在於,当你想煮出一杯有尾段跟甜味足够的中浅焙咖啡豆,萃取率就得提高,但是预浸行为越夸张,实际上来说萃取安定度更低。Slayer透过小量洒水增加预浸功效,但是小量洒水意味着水在咖啡粉饼落下的不均匀度会更高。这就是『每一种强项,都会制造一个弱项...』。

  所以『有效预浸』,在理想下,应该可以让你得到你要的萃取率,跟你要的很好的隧道效应控制。但是实际上不可能两者都会到最大功效点。因为当你为了要拉更高萃取率,洒水不均造成的萃取率飘移区间就会更大;而当你预浸越小,隧道效应也是会造成过高的萃取率飘移区间。但是绝对是有可能透过妥协,找到一个合适,但是高表现的中间值;不过一句老话,不会是两边同时讨好就是了。

  不过回到重点:当你用减少隧道效应跟拉高萃取率这两个方向来看有效预浸的话,那你会发现,其实很多预浸,真的是在做心酸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