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比卡真的要比罗布斯塔更高级吗

作者:笔记咖啡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13


相信不少朋友都看过一则新闻:阿拉比卡正在濒临灭绝。新闻大意说的是由于气候原因,野生阿拉比卡将会在2080年在野外灭绝,也即是说,到那时人们就没有美味的咖啡喝喇!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是阿拉比卡,而不是罗布斯塔?阿拉比卡更美味,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作为商品流通的70%都是阿拉比卡咖啡,这应该是更加高级和优秀的品种,种植范围应该更为广阔才对,为什么却是先面临灭绝?

这就不得不对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生物学上作分析,也就是我们今天所探讨的话题了——谁才是更高级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2者的生长条件

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虽然都生长在咖啡带:南北纬45°之间,我们常常会说阿拉比卡的种植海拔在800米以上,阿拉比卡对种植条件要求高,抗病虫害的能力弱。罗布斯塔的种植海拔在800米以下,罗布斯塔适应能力极强,对病虫害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这里就会产生两个问题: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什么是对病虫害的抵抗?简单来说就是不被吃绝的能力呀!想想看,如果你是咖啡叶锈病真菌,或者是吃咖啡豆的虫子,你会更喜欢温暖潮湿还是寒冷干燥?当然是前者了!那相对而言,如果我是长在温暖潮湿环境的咖啡树,想要持续地繁衍后代,就需要进化出能够抵御疾病和害虫的能力来,而其中一个能力,就是咖啡因。咖啡因对于人类来说是世界上最普遍被使用的精神药品,而对自然来说就是天然的杀虫剂,能使吞食含咖啡因植物的昆虫麻痹。

对环境的适应性

关于适应环境,上一条就是对外界侵害的一种适应力,而其他的适应性,包括对温度和湿度,生长环境聚变时的生存能力(主要是气温变化),旱涝灾害,风灾等我们继续聊~

那说到对环境聚变和其他灾害的适应力,就不得不从基因角度切入了。我们大概都知道阿拉比卡种的染色体是44条,而罗布斯塔的染色体是22条;阿拉比卡是自花授粉,罗布斯塔是异花授粉。

染色体越多,基因的复杂度越高,也许是更加高级,但是我们的重点是——授粉,也就是遗传这一环节。

通常情况下,异花授粉得到的植物品质较高——通过异花授粉产生的后代拥有两种亲本植株的遗传性状从而很可能产生新特性,帮助它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实际上阿拉比卡,尤其是过去美洲阿拉比卡种咖啡是相当脆弱的,这要从它们最初的来源回溯。第一棵植根于美洲大陆的咖啡树是来自于荷兰,而由于阿拉比卡自花授粉的特点,在不断繁衍的过程中基因会越来越单一(没有外来基因的参与),因此若出现某些病害或者灾害就可能把带有同一基因的咖啡团灭!所以现在科学家才想方设法对阿拉比卡进行杂交以提高基因多样性,或者回到咖啡的起源地埃塞俄比亚这个天然咖啡的基因库去寻找解决之道。

其中卡杜艾和卡蒂姆就是两个明显的例子

卡杜艾是由是新世界与卡杜拉的混血(种内杂交),它继承了卡杜拉树身低的优点,一改新世界的缺点;也弥补了阿拉比卡果子弱不经风的缺陷,结果扎实,遇强风吹拂不易掉落。可是卡杜艾依然是难以抵抗病虫害,逐渐地被其他品种取代。

卡蒂姆是卡杜拉和帝汶的混血(种间杂交),它有着高产,抗病性好的特点,但是风味就较为平淡了。虽然卡蒂姆带有罗豆基因,但毕竟是阿拉比卡种,随着遗传迭代,一些地区的卡蒂姆已经出现抗病虫害能力降低甚至消失情况。

反倒是纯罗布斯塔种就自身的异花授粉就能更好地保持基因多样性,而且在遗传过程中产生的基因突变也会更容易保存和传播,对于种群的繁衍可以说是更加优越。

接下来说说栽种的问题,越高海拔地区的生态链是越脆弱的(生物多样性少),所以优质咖啡的种植者必须在咖啡树周围种植各种的植物,保护森林和动物,使用有机肥料等等,以保证生态不被破坏,否则阿拉比卡咖啡就更加难以生存。而罗布斯塔呢,种植条件粗糙一点也能生存,也就是更加适合环境了。

说说人类的选择问题,说阿拉比卡比罗布斯塔高级的人,实际上说的是风味上更优。人类最初摄入咖啡豆的原因,是因为它能使人亢奋,是生物对自然利用的一种表达。而后来更多选择地种植阿拉比卡,则是因为它美味。但是抛开风味看生物上的利用,也许就是罗布斯塔的天下了,毕竟它还有更多的咖啡因可被提取;然后我们再看看环境价值,一项研究印度咖啡种植现状的调查发现,种植阿拉比卡咖啡的咖啡农有75%会使用杀虫剂,而种植罗布斯塔的只有19%会使用杀虫剂(毕竟人家自带杀虫剂),这对于鸟类和其他动物来说罗布斯塔也许更加保护环境,对周边的生态多样性也是一个很好的保护。当然,在鸟类多样性高的森林栖息地,研究者也发现了较高的其他物种的多样性,比如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乔木,其中一些是非常罕见的物种。这表明山脉的咖啡种植园对鸟类和其他生物的多样性并没有造成很严重的伤害。

关于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谁更高级,你又有什么想法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