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思茅小粒种咖啡综合数据

作者:笔记咖啡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98

  本部分规定了小粒种咖啡初加工中的术语和定义、采果要求、加工方法、工艺要求及包装、标志和贮运等。

  本部分在技术内容上尽量采用现代咖啡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可作为小粒种咖啡初加工的技术依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本部分将不断被修订。

  本部分为推荐性标准。

  本部分由普洱市咖啡产业联合会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部分起草单位:普洱市咖啡产业联合会、普洱市咖啡试验示范场、云南普洱北归咖啡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光华、李忠恒夏兵、、邓家录、邓剑平

  本部分规定了咖啡品种来源、特征、适应性和栽培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小粒种咖啡品种鉴定。

  咖啡及其制品

  术语

  咖啡种子

  阿拉伯小粒种

  3.1.1来源

  据记载1914年从缅甸引入瑞丽,长期零星栽种。二十世纪50年代引至保山潞江坝等地种植。

  3.1.2特征

  成龄树呈圆锥形,嫩叶古铜色,叶片较狭长,浆果较大,早熟,果实近圆形,不耐强光照;鲜干比为4.5~5:1,干豆千粒重为170~250克,每千克4400~6000粒;产品气味香醇,饮用质量较好。

  3.1.3适应性

  适宜在有灌溉条件的干热地区种植,湿热区种植锈病、镰刀菌病、炭疽病、天牛类虫害较重。

  3.2.1来源

  同铁毕卡。

  3.2.2特征

  分枝生长初期与主干成45°角,叶片较宽,嫩叶淡绿色,果实近圆形,浆果较小,成熟较慢,耐光,结实过多和过早及发生枯枝病的程度不如铁毕卡重;鲜干比为4.5~5:1,干豆千粒重为170~250克,每千克4400~6000粒;产品气味香醇,饮用质量较好。

  3.2.3适应性

  适宜在有灌溉条件的干热地区高地无荫蔽的环境种植,湿热区种植锈病、镰刀菌病、炭疽病、天牛类虫害较重。

  3.3.1来源

  由小粒种与大粒种咖啡的天然杂交种与Kent种杂交的后代S26自交育成。1963年我国从印度引入,经云南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抗锈病试验、适应性观察、产量及产品风味测定研究,1985年通过成果鉴定后推广。

  3.3.2特征

  树型呈塔形,叶片厚,长椭圆形,嫩叶古铜色,浆果近圆形;鲜干比为4.5~5:1,干豆千粒重为160~250克,每千克3400~5800粒。

  3.3.3适应性

  适应在各类型热区种植,具有抗咖啡锈菌2号生理小种的能力。

  云南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88年3月从CIFC引入,经适应性栽培试验研究,1995年11月通过成果鉴定后推广。

  3.4.1.2特征

  适应在各类型热区种植,较耐干旱,对咖啡驼孢锈菌具有良好的抗性,天牛为害较轻。

  3.4.2卡蒂莫P系列品种

  3.5.1来源

  3.5.2

  特征

  叶片大,枝条稀疏,嫩叶古铜色,果实较大,鲜干比5.3:1,产量较高,成熟较慢。

  3.5.3适应性及抗逆性

  适应在各类型热区种植,抗逆性强,对已知的锈病生理小种都具有抗性,水肥需求量大。

  3.6.1来源

  3.6.2特征

  树型较紧凑,叶片大小中等,嫩叶古铜色,果实大小均匀,鲜干比4.7:1,枯枝、烂果少,产量较高,成熟较慢。

  3.6.3适应性及抗逆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