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经营之该怎样运用KOC?

作者:笔记咖啡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75
最近的朋友圈,被那些做品牌/运营/广告的朋友刷了屏,各种KOL和KOC干架的推文、段子。还没怎么看明白的时候又来了什么KOS?营销圈是把四六级的词汇量都用来创造KEY Opinion了吗?

对于我们这种小老百姓做点小生意,除了吃瓜看看热闹,好像没什么关系。所谓的Key Opinion Consumer,也只能理解成靠客人来带客/带货。


听到KOC就是花200元发广告,对于常常哭穷,没钱做营销的咖啡馆们来说,好像挺不错的。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样的客人才能带来流量?

No.1推荐

KOC和私域流量的底层逻辑挺接近的,就是2个字:推荐。

想想以前没有这么多营销理论时,做生意不都靠推荐嘛?你妈妈常去这家买菜就推荐给你大姨妈;同事的女儿在某个补习班考了100分,她就推荐你儿子也去上;还有让大家咬牙切齿的老年人保健品,可能一个大妈就能带来一堆大爷。。。

为什么这些人那么容易能推荐成功?我自己的理解是大家需求相同,而他自己又是真实的消费者。

在垂直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有人设,才是推荐成交的关键,比如你妈妈是菜市场的砍价高手,同事的女儿是学霸,大妈是个养生达人,她们说的话才有用。

我在成都一个做燕窝饮品的朋友,她负责产品,合伙人负责销售。大家都有自己的主业,她的合伙人是做代购代理的,手上有100多个微商代理,但是却没办法给自己的燕窝饮品带货。看起来资源可观,可现实却很骨感,并不是朋友圈、微博的人多,流量就够大,转化就更多。

所以,一开始听到KOC这个词,我第一个想到的是三顿半的咖啡星球领航员。

这些领航员“顾客”的身份是生活博主、甜品博主、设计师、作家、VLOG博主、运动博主,这些客人身上都有着爱生活的标签。他们参与的微博话题、发的朋友圈都会引来一批追随者的互动。日常喝咖啡也变得更有趣,而不是总在刚需上做文章。


No.2出圈

前几天和一个做品牌的朋友聊天,她说,公众号的推文有时可以“出圈”,这样会有不同的人来关注你;你的粉丝也能看到不一样的内容,而他们可能就刚好需要这方面的内容,从而引起转发。

出圈才能跨圈,跨圈这件事太重要了。最近刚播完的《小欢喜》,从青春往事、到高考回忆、到亲子关系、到初恋、到性教育。。。在各个层面都引起了讨论,让这部剧越来越火。

我身边有两个朋友,成都金堂弥香咖啡馆的王硕和『放肆生活』的主理人钟老师。他们在跨圈方面的联合,在我看来就很有感染力,虽然他们的联合并没有商业性质。

br />
王硕开咖啡馆的杂事太多了,每次想跟去都是分身乏术,就常常会把自己烘的豆子、挂耳、袋泡送给他们去露营的时候喝。喝咖啡、聊天、看风景也成了露营中的固定环节。

随着野营的照片发出来,咖啡的消费概念也就不再被限制在咖啡馆,办公室,变成了旅行场景的一部分。

在说KOC时,很多人其实偷换了概念,C(客人)不该是被利益化的流量,而是给予客人更好的体验和尊重,让他们自愿发声,也把品牌和产品带到他自己的圈层中。


No.3内容

如果你也关注Seesaw的公众号,你可能会留意到一个栏目叫“上山打老虎”,每个月在上海的门店邀请“非主流”、“不合群”的人来分享自己的故事。有5岁开始学昆曲的嘻哈达人、插画品牌主理人、厨师、农场主等等,而他们也同样喜欢咖啡。


图片来自于Seesaw公众号截图
这些有趣的人不仅将自己的粉丝带到了Seesaw,同时也让Seesaw的公众号变成了一个内容聚集地,让客人看到了更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如果你有用抖音或者小红书,你会发现很多品牌也会一直推送不同维度的内容,而不限于产品,把品牌的打造成一个更生活化的个人角色,拉近和客人之间的距离。

生活里,很多人越来越投入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常常会发现身边的朋友可能是个甜品爱好者,香水爱好者,电影爱好者。。。在客人里找到那些调性相同,又有趣的人,他们能跟你一起制作不同的内容,让不同的人走进咖啡馆,从兴趣爱好中触达影响消费者,最终变成你的客人。

换句话说,KOC是需要寻找的。

No.4总结


我为什么觉得KOC适合咖啡馆?(其实只是想发推文,蹭个热点)

我自己其实也没看明白那些专业名词和术语,但是看了那么多推文我记住了一个词“真实消费者”。客人不是五毛党,也不是水军,靠朋友圈转发,集赞只能短时间带来曝光,却无法维持热度。毕竟咖啡是一门慢生意。

用心对待客人,让他们自愿分享;找到那些“不一样”的客人,跟他们在更多的方面碰出火花,才是KOC的带来的启发。
分享到: